作者:高尔夫搞你个迷糊
意念高尔夫创办人/2002美国 USGTF 第三级专业认证高球教练
通常下场打球或在练习场练球时仍须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进行,也就是“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 但在这过程中常会遭遇各种主客观条件和内外情境的状况而受到影响,结果导致“该做什么的时候却做了不该做的事”, 因此,如何在打球时能经由意念的管理与执行来应付和处理状况, 以达到于特定时刻能排除不必要的“干扰意念”,并掌握及专注必要的“正确意念”, 即《金刚经》中所谓“善护念”的道理,以利用该意念的有效执行, 实为决定成败的关键。
自学
一般人自行学习高尔夫球的原因如下:
1.自认颇具运动天份,应可无师自通;2.学费太贵,也不想花钱找老师;3.没有时间找老师学;4.怕找错老师白花钱和浪费时间精力;5.不知拜何人为师;6.曾经找过老师但仍学难有成;7.自行摸索研究较有成就感和乐趣;8.属不受教型;9.玩玩而已顺便锻炼身体,既不比赛,又不打职业,不需太认真等等。
自学最大的风险和问题,除了耗费时间(就是金钱)与精力外,就在以个人习性经验的直觉见解与认知,意图达成所要期盼的结果,因此,便自然而然地养成了个人特定的挥杆和打球方式与习惯,这也是为何挥杆动作与打球风格因人而异的原因。一旦如此,再加上该方式和习惯无法满足需求时,为了改善结果,终将走入持续修改动作之万劫不复后果;不是三天一小悟,就是五日一大悟,改来改去最后仍然还是“误”,此乃动作不易精确与稳定的主要原因。
而习性(神经通路的联结和肌肉活动的模式)一旦养成,日后则将甚难革除。 其理由包括,刚开始改变习惯时,结果一定一蹋糊涂或差强人意,此乃一时无法适应新方法的结果。但在追求成效心切或无法忍受过渡时期成果的情形下,不自觉地又回到原本的“看家本领”;尤其是在根本认知上的错误未能改正而又拼命自行苦练时最为显著和严重。这也是为何一般人在上完课培养或矫正好动作之后,自行练习一阵子就又产生问题或回到老毛病的原因,尤其上课时间通常远短于自行练习的时间。因此在练习时千万务必战战兢兢与小心翼翼,以免前功尽弃。若是没把握的话,宁可避免自行练习。
其次,自行摸索时,基于前述的理由,再加上不得要领但又热衷地追求结果和成效,当练习份量超过身体负荷时,往往极易造成各种类型与程度之运动伤害,这也是大多数球友的经历。其轻微者于休养一段时日后即可自行痊愈,但严重者常需复健并可能造成遗憾终生。再者,就是难免道听途说,包括书本、报章、杂志、DVD、录像带、网络讨论教学、电视转播等所提供的理论,小技巧与秘诀等等,但因为本身缺乏判断与辨别其适用性和正当性的能力,往往“病急乱投医”,有时虽可获得成效,但通常不是为时短暂,就是衍生出其他问题,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形相当,或是所谓“OK绷(bandaid)”之治标而不治本的方式。
最后也是最常见的状况,就是“明明都知道,就是做不到”的情形。此乃因一般广为流传之高球知识、技巧与方法等几乎都针对“该做到”的部分,而非“做不到”的原因;例如,挥杆过球时头要定住(或死不抬头)、杆头路径要“由内而外(inside-out)”而不要“由外而内(outside-in)”、握杆要松、挥杆要顺畅以及延迟释放、手要“伸直送出去”等等。几乎所有接触过高尔夫的人都对其耳熟能详,也都以此指导初学者和纠正他人。然而实际挥杆击球时却连自己都无法做到,照样“抬头”、照样“outside-in”、照样“鸡翅膀”、照样“K球”…… 看了自拍影片还不免大惊失色,怎么会这样?这不是很令人纳闷吗?明明知道,却做不到。殊不知对个人挥杆或击球的妄念与迷思(也就是“前因”)若未能充分地加以认清与了解,并设法予以超越与排除,即使再多正确与权威的知识与诀窍也恐无济于事,尤其是到了根深蒂固的情况,否则“知道”者不早就都“成道”了,还在那儿痛苦地挣扎干嘛?破除迷思与建立正觉才是根本之道,也是“明师”所理当提供给学生的。
所以,一旦错失了刚开始接触高尔夫的“黄金学习蜜月期”,并自行或接受不当指导而养成了尚可应付状况(或“半调子”)之“个人习惯”之后,若非痛下决心先由认知上加以改正,迟早将会遭遇瓶颈而无法突破,以致永无翻身之日而苦不堪言。事实上,学习任何事情也都是如此,起头是最关键的。兹举“打字”一例,许多人(包括作者本身在内)为了省去学习打字(或“中文输入”)的麻烦与时间,便以自己的方式为之,虽然照样可以打出所要的字句,但却苦于奇差无比的速度与效率,然而想到自己又不靠打字吃饭,于是便因循苟且,继续“半调子”下去,而每每惊艳于一旁从容制造高速连珠键盘起落声的高手们。孰不知自己慢速的打字所浪费的精力与时间早已超过按部就班的学习输入法。
拜师
除了少数人能依正确的心态和方式求师拜艺学球外,一般人在向老师学习高尔夫球时的不当心态则有以下:
1.好高鹜远、求速成、寻捷径;自认上个几堂或一整期的课应该就够了。
2.心想花钱事成,只要上课就一定会,所以不甚努力练习,甚或根本不练习;
3.不求甚解,养成依赖性;相反的则是想太多、化简为繁、过度或错误解读所学而徒增困扰;
4.顽固执着己见或是未能捐弃前见,为了达到“击球至目标”的目的,或是未能忍受过渡期之挫折与结果或求好心切,以致不自觉地仍以自己的认知与方式执行以致前功尽弃;此乃学习之最大障碍也,观念与习惯之难改亦可见一斑;
5.意念纷乱,搞不清楚或未能留意自己的做法和想法之间的异同,以致“做非所想”或“想非所做”而不自知;
6.闷着头依前面第4点与第5点之情形私下盲目苦练,尤其是贪求成效而猛击球,在“苦练错误”的情况下,反而造成走火入魔或运动伤害;
7.未能下定决心或禁不起挫折半途而废,缺乏毅力和恒心;
8.不满意当前结果,从而对自己和老师都失去信心;
9.信心与专注力不足,同时向不止一位老师学习;
10.自行评断成效而提前“毕业出师”,或是缺乏耐心而提前先行下场打球,导致陋习迅速产生或重返。
尤其是最后一点,也就是一般球友一边培养或修改挥杆和打球习惯,又一边下场打球,就如同一边学习英文又一边使用中文参与重要的讨论一样,其成效之差自是不言而喻。道理很简单,迫于眼前的情况,往往就不自觉地搬出原本的看家本领(包括个人之主观认知与方式)加以应付,于是,不出一会儿便回到原本的状态。此外,下场打球时所面对的焦虑与压力往往高出学习与练习时甚多,尤其是牵涉到输赢赌金或面子问题,旧有的绝活都不见得使得出来,更何况要将新学的把戏派上用场!因此,有心扎实学球与痛改前非者不可不引以为戒。
其解决之道不外于学习期间如情况需要则尽量由老师带领下场,以期在其耳提面命下,能够逐渐于场上适应新的方法,再不然就是选择独自下场以避开外界干扰,进而能够专心用心地自行体会与印证所学。最忌讳的就是迫不及待地与熟悉的球搭子球叙以检验所学,到时肯定是第一记木杆开球就脑袋一片空白,将所学忘得一干二净而现出原形。球局进行当中则莫衷一是,一场球打下来更是灰头土脸,接着便开始怀疑学习的成效。
除了老师本身未能满足师道的状况外,以上皆是常见的学习高尔夫难获进展和成道的原因。 一般说来,打高尔夫球多与人的直觉和日常生活习惯以及经验相异,因此必须要以专业的方式,循序经由严谨之训练,由逐步之实际体验以达成最终之转变与养成。高尔夫不但与之相异,彼此还经常互相冲突与违背,尤其是在心理层面上,因此所需做出的调整和转变也更加异于常情和困难重重。
总之,发觉、体认并排除以上不当心态并具备正确的认知,再加上能找对老师并以正确的心态和方式拜师求艺,才是奠定打球根基的终极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