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起进步旗帜
1949年初,解放军在全国战场上节节胜利,准备挥师南下解放全中国.中央开始考虑如何处理中英两国之间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按照外交工作“站稳立场,灵活机动”方针,作出“暂时不动香港,维持现状”决策,当解放军进抵粤港边界时按兵于深圳河畔,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内地和香港的社会、政治、经济开始朝着不同方向发展,对香港电影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战争中大批南下香港的进步影人因建国需要而重返内地.所创办被认为“左派”的电影公司相继结束或撤回上海,而支持国民党政权的“美援”文化大量渗入,致使香港影坛局势产生了复杂的变化,留港的南下影人并未因此却步相继改组或建立长城电影制片公司、凤凰影业公司、新联影业公司,俗称“长凤新”,摄制出一批深受港澳和东南亚观众喜爱的爱国进步电影,
成立于1950年1月的长城电影制片公司,是在经营不善、老板易人的“旧长城”即原长城影业公司基础上改组重建的,得到最具代表性爱国报人、香港《大公报》经理、著名导演费穆之弟费彝民等协助,以期“在电影领域上,筑起我们新的‘长城’”,故有“新长城”之称,其“新”不仅在于阵容强大、实力超群,拥有李萍倩、岳枫、陶秦、刘琼、程步高等编导精英和严俊、李丽华、韩非、陈娟娟、陶金等知名演员,以后又陆续增加林欢(即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胡小峰、朱克、袁仰安、黄域、张鑫炎、夏梦、石慧、傅奇、李嫱、乐蒂等新生力量,保持着创作和生产的兴旺,而且从改组后第一部影片《说谎世界》开始,就注重继承中国主流进步电影优秀传统,内容“最低限度要求是健康的”、“为社会大众所需要的”,形式则“要求有浓厚的戏剧性,有高度的表现手法”,在关注民生疾苦和社会矛盾的同时,探索亦庄亦谐、寓教于乐的独特品格,所出品的影片,既有众多以情动人、真实朴素的《禁婚记》《寸草心》《儿女经》等伦理片,也有“场面之伟大”、“布景之豪华”的《绝代佳人》《孽海花》等古装片,还有改编鲁迅、巴金、曹禺、果戈理等大师的小说、戏剧的《阿Q正传》《鸣凤》《日出》《视察专员》等名著片,以及开创新派武侠片先河的《云海玉弓缘》等,以制作严谨、多向发展的崭新面貌凸显于香港影坛,被誉为五十年代香港国语片的“中流砥柱”,一再创造最高票房,获得中国政府文艺部门嘉奖,入选国际电影节参展,甚至为华侨、华人视作新中国表征,
与“长城”并驾齐驱的凤凰影业公司,成立于1952年10月,其前身是司马文森、洪道等创办的五十年代影业公司和费穆主理的龙马电影公司,分别因负责人被港英政府递解出境和突然去世而结业,两家公司员工以及因工潮离开永华公司的部分人员,在南下留港影人、资深编导朱石麟带领下重组,公司命名取自五十年代影业公司曾拍摄的《火凤凰》,含有“浴火重生”之意,凤凰公司沿用同人公司(港人称之为“兄弟班”)形式,总共不到20人,主要编导及演员有陈静波、任意之、鲍方、罗君雄、费明仪、韦伟、朱虹、高远、江汉等,每年却要拍摄五至六部影片.条件十分艰苦,每人身兼数职工作量大,报酬却比较少,凭藉超强毅力和信念坚守于进步电影岗位,其创业之作《中秋月》,就奠定了以写实风格喜剧电影为创作方向,善于描摹中下阶层市民生活,以精彩故事巧妙触及家庭、爱情等社会问题,用喜剧手法处理悲剧情境,颇具“苦中作乐、笑中带泪”特点,于温和敦厚中渗透对势利社会的批判讽刺,后来随着香港经济发展和观众观赏趣味改变,又较多制作城市喜剧,如《男大当婚》《情窦初开》《夫妻经》《对窗恋》《甜甜蜜蜜》等,极受观众欢迎,赢得“喜剧之家”美誉,
以拍摄粤语方言电影为主的新联影业公司,成立于1952年2月,由爱国华侨投资,创办人有卢敦、邓荣邦、陈文、李学华、谢济之等,随后任职《文汇报》的廖一原正式加盟负责管理和监制,其创建动机在于有感当时大多数粤语电影制作远离社会现实,内容怪诞消极,旨在“团结一些有社会责任感、渴望提高粤语电影水准的朋友一起努力改变粤语电影的面貌”,提出“导人向上,导人向善”制片方针和“新联出品,必属佳片”口号,吸引了一大批活跃在香港粤语影坛颇具影响力的人才不仅包括李晨风、秦剑、吴回、左几、李铁等重要编导,而且囊括了吴楚帆、白燕、张瑛、张活游、黄曼梨、紫罗莲、李清、容小意、红线女等众多最负盛名的明星名伶,制作出一批以家庭伦理为题材、强调朴素写实风格的影片,如《败家仔》《家家户户》《父慈子孝》《邻家有女初长成》《丈夫变了心》《十号风波》《女人的陷阱》等,鼓励和劝谕困苦中的人们彼此更多关怀和互爱.对当时经济不佳、生活困窘的香港社会产生积极生存、和谐共处的影响,被视为粤语影坛的“一股清泉”、“一盏明灯”,此后顺应社会发展和粤语片观众口味,在题材和风格上力求多样,又致力讽刺喜剧片和粤剧歌唱片拍摄,成为香港进步粤语电影的制片基地,
经历“理想年代”
在“长凤新”的发展历史上,自创立起始至“文革”之前,拍片最多、佳作最多、影响最大,被认为是最为辉煌的“理想年代”,这与内地支持分不开,从党和国家领导到统战、文化等部门,都曾给予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央主管外事的刘少奇听取香港工作汇报时,得知粤语片在港澳及南洋地区拥有基本观众,那里大部分都说粤语,因供不应求粗制滥造而出现滞市局面,指示在香港不能仅盯着国语片,应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粤语片才是可以在香港落地生根的电影,由此才有专事新兴粤语片制作的新联公司的诞生,周恩来总理在与夏梦等香港影星见面时,多次表示凡事要适应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要从香港和海外的具体实际出发,创作出为海外广大观众所喜爱的内容健康的影片,既要学习国内和国外影片的好经验,又不要照抄照搬,廖承志、夏衍等更是常在京沪会见香港来内地开会或拍摄影片的“长凤新”的领导人和演职员,与他们共商提高质量,为支持三家公司的市场收益和社会影响力,在中央政府颁布的《国外影片输入暂行办法》的许可范畴内,引入《绝代佳人》《一年之计》《新寡》《男大当婚》《抢新郎》等优秀国语影片在内地上映,并指定在以粤语为主要方言的“两广”(广东、广西)发行粤语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