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地处沅江之滨,德山之麓,是湖南西北地区的一个古老城市,古称“武陵”。作为湖南之酒乡,常德酿酒历史悠久,崔婆酒、白玉泉酒(又名“武陵桃源酒”)都曾在历代闻名于世。可惜千年前的武陵酒,我们早已不知其味。到了民国期间,武陵的酿酒业遭到重创,破败凋零。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政府在年产不到100吨酒的原私营糖坊基础上组合成立了国营酿酒厂,1957年,这家酿酒厂更名为常德酒厂,恢复生产传统白酒。1959年,德山大曲酒根据传统酿造技术酿造而成,从图中德山大曲六七十年代的酒标可以多少窥见早期常德酒厂产品的风貌。此时的常德酒厂,并没有武陵酒的影子。
德山大曲酒是常德酒厂的名牌产品,曾于1963年、1984年、1988年全国第二届、第四届、第五届评酒会上被评为国家优质酒,这一浓香型风格的白酒在湖南当地较有名气。而有关武陵酒的诞生,则颇有些故事可说。中国的白酒,多少和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说上世纪60年代末,毛泽东数次回湖南常住。茅台酒作为当时的接待用酒,供应前来拜访的宾客明显不足。为生产出与茅台酒口感一致的政府接待专用酒,湖南省革委会决定在本土开发一款酱香型高品质接待用酒,出于对常德酒厂自然环境以及时任酒厂厂长鲍沛生与时任茅台酒厂技术副厂长季克良先生的同学关系的考量,决定将试制该酒的任务交予常德酒厂。常德酒厂派技术骨干到茅台酒厂,潜心学习研究、试制,并于两年后试制成功命名为“武陵酒”。
武陵酒是70年代以仿制茅台酒为目的而试制成功的新产品,不过,它的口感和酿造工艺都仍有其独到之处。采用优质高粱、高温制曲、高温堆积发酵、高温入池发酵、高温蒸馏接酒——酱香型酒之高温特性,造就了早期武陵酒独特的口感。武陵酒酒色微带淡黄,清澈透明,酱香馥郁,略带焦香,入口绵甜、柔和、纯正、爽适、味长,具有鲜明的酱香型大曲酒的特点。武陵酒于1988年全国第五届评酒会上被评为中国名酒获金质奖章,成为与茅台、郎酒并列的酱香型白酒代表。
“武陵酒”原本是应运时代的要求而生,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事实上,在试制武陵酒的那个年代,全国有很多酒厂均在仿制茅台的酱香型风味,这些为达到茅台口感的酱香型白酒均在全国评酒会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大连白酒厂1975年初次登市的辽海老窖以及被誉为东北第一家酱香型白酒的龙滨酒。不过与这些仿茅台的酱香型白酒酒厂命运相同的是,常德武陵酒厂最终也未能逃过没落的命运。90年代末,酒厂发展停滞,逐渐隐没在竞争激烈的白酒市场中,尽管近年来改制后的武陵酒仍在不断发力,但仍多少显得力不从心。不过,曾辉煌一时的武陵酒在收藏市场上却是香饽饽,由于该酒当时产量不大,且名气仍不及其他十七大名酒,因此存世量很少。本人藏品中的一瓶70年代产岳阳楼牌武陵酒(如图1),在收藏市场上仅见数瓶,极为珍稀。从整体上看陈年武陵的全系列酒,2012至2013年短短一年间它们的价格均有数倍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