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似乎有点无厘头,我们的本行就是汽车,为什么要说“汽车之外”呢?但是当我看到市面上越来越多的国产车越来越漂亮,却在市场营销推广的过程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的时候,我就越来越觉得这确实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先说说新车推出之时将面对的第一个问题:起名字。
前几年自主品牌和一些本土化比较强的合资车厂的新车都喜欢挖空心思起一个好听的中文名字,而且效果很不错,识别性很强,朗朗上口,还显得很有文化。但是,好局面没有持续太长时间,汉字似乎就提前“枯竭”了——我们身边的新车不是什么“逸”,就是什么“锐”,还有什么“骏”和什么“腾”,等等等等,基本就是常用那些字的排列组合,不同公司的产品经常分不清谁是谁。我想汉字常用的有几千,《康熙字典》里收录有四万多个,怎么汽车公司负责给产品起名字的人就这么贫乏呢?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就像家里生了宝宝,大人起名字都盼着既好听又有好寓意,结果大家对孩子的期盼都大同小异,就造成孩子的名字也都是那几个字来回来去倒着用。我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到现在上小学,班上的同学们最热门用的几个字有“思”、“涵”、“予”、“萱”等等,毫无亲戚关系的孩子们听名字却像兄弟姐妹,以至于我经常记混孩子的同学而落得埋怨。
在给汽车起名字的人们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潮流自然就变了。现在自主品牌起名字都喜欢学“德范儿”:字母加上数字的组合。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简洁、清晰、易识别——等一下,易识别?本来挺好的方法却遇到了新问题,大家继续陷入“贫乏”的怪圈,26个英文字母中只挑那几个用熟了的往死里用,轿车就喜欢叫“A”,SUV就爱用“X”,还有“S”和“V”也是热门,我们这样的“专业人士”都被弄糊涂了,何况是消费者呢。前些日子有一款自主品牌的SUV上市,竟然那个X的字体形式跟“宝马X之旅”的logo几乎一模一样!现在汽车的造型设计界已经很鄙视山寨了,那车名的山寨风气是否也该杀一杀呢?
车名只是小问题,品牌建设才是个大问题。我们的自主品牌车厂在重视了汽车的技术、汽车的造型设计之后,下一个要重视起来的问题就该是关于品牌的规划、设计了。就比如我刚刚试过的红旗H7,新车做得很不错,但有个问题却令人困惑:直至试驾的当天早晨,工作人员还在紧急处理轮毂上的logo,换上没有“三面红旗”的“向日葵”,红旗轿车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有延续性的品牌识别标志。像“三面红旗”、“向日葵”、“天安门”之类的东西,面对国内市场恐怕都很难清晰地表述其品牌内涵,假设将来红旗轿车要走向全球市场,如何去向用户传达呢?
说是汽车之外的设计,结果还是跟汽车有关的这点事。问题按说也很好解决,现在各行各业很多领域的品牌形象设计都有出色的典范,自主品牌汽车厂只要重视了,这就自然不是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