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Q=《北京青年》周刊F=冯唐
BQ:您的阅读习惯是从什么时候形成的?
F:十岁之前。
BQ:现在,用于阅读的时间大概有多久?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读书吗?其中,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的比例又是多少呢?
F:每天平均一个小时。时间不固定。长期在路上,包里一、二本纸书,一个Kindle,一个iPAD。电子阅读几乎占一半了。
BQ:您对纸质书有特殊的偏爱吗?还是已经倾心于电子阅读方式?
F:纸质书和电子书各有优点。如果可选择,我会选
纸质书。
BQ:您的小说、杂文、诗作都是在书房写吗?您常说自己经常“在路上”,“路上”的时间又都是怎么度过的?
F:我的写作大部分是在路上完成的:飞机、机场、酒店。路上四种活动:阅读、写作、补觉儿、想事儿。
BQ:哪些我们已经看到的作品是在这种状态下完成的?能不能分享一段路上写作的故事?
F:几乎所有作品的一半以上内容是在路上写的。其实没有特别的故事,打开电脑就写。
BQ: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您有没有参加过的印象深刻的读书日活动?
F:在北京参加过三里屯老书虫的读书节,一个小屋里,一堆人、一堆书,闲扯,挺好。
BQ:读书对您意味着什么?是享受、是习惯、是休闲还是也有一些功利的目的?您的“正经”工作是医院的投资管理,还兼了一家医院的院长,您怎么看待“正经”工作和读书写作的关系?
F:读书是了解世界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是我最大的欢乐之源。“正经”工作是写作的源泉,是对读书的补充。
BQ:很多人乘坐地铁或公交时用来打发时间的方式就是捧着手机,当然有些人是打游戏,也有不少人是在阅读。您能否推荐十本书,适合在此种状态下的快速但又有营养的阅读?
F:我常坐飞机。路上电子读物最好是看过的熟书,边看边背咏,不必一直盯着屏幕。推荐:诗经、论语、庄子、史记、世说新语、唐诗、资治通鉴、五灯会元、曾国藩、毛选。
BQ:这些书,您熟读了多少年?
F:三十年。
BQ:您现在都是通过电子阅读来重温它们吗?在碎片化、跟风化、浅阅读的快速阅读潮流下,您推荐它们的理由是?
F:原来纸质书读过,现在电子版反复重温。推荐语:经典超越形式。
BQ:除了经典,您会因为工作的需要突击一些“实用”的书吗?
F:会。
BQ:“实用”性的阅读占您整体阅读的比例是多少?
F: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