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一九四二》:镜头下的黑色审美

[2025年01月05日 00:50] 来源: 大众电影 编辑:小编 点击量:0
导读:  《一九四二》以其宏大壮阔的场面,苍凉悲壮的叙事,展现了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1942年河南发生的特大饥荒,国民党政府只顾征军粮,救灾不力,贪污受贿,河南死亡三百万人,百姓背井离乡去陕西逃荒的那段历史。从始至终,我看到的除了死亡,还是死亡!电影还未结束,我就有一种强烈的幸存者感,同时对河南人,对全中

  《一九四二》以其宏大壮阔的场面,苍凉悲壮的叙事,展现了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1942年河南发生的特大饥荒,国民党政府只顾征军粮,救灾不力,贪污受贿,河南死亡三百万人,百姓背井离乡去陕西逃荒的那段历史。从始至终,我看到的除了死亡,还是死亡!电影还未结束,我就有一种强烈的幸存者感,同时对河南人,对全中国人产生敬畏的滑稽感。祖辈们能从那个年代顽强地活下来,顺利成为人口大国,实属不易。我仅是晚出生了三十年,就对那段惨绝人襄的历史一无所知,熟悉的只是现在流行的炫富拼爹,以及营养太好导致的三高症,是冯小刚的《一九四二》,告诉我原来不久前的中国竞因饥饿死亡三百万人。
  之前期望稍高,看后难免稍许失望。不管怎么说,这是近年来冯小刚惟一一部没有在其中植入广告的影片,他的创作态度是严肃的,影片也是比较成功的。据说,他为此片筹备了二十年。
  东家范殿元的命运算是一条主线。先是儿子被借粮的同胞杀死,逃荒途中死掉妻子,儿媳在逃荒路上产下一子后死去,女儿星星自愿卖进窑子,他千辛万苦到达陕西,却在躲炸弹时不小心捂死孙子。孑然一身的他决定不逃荒了,死也死得离家近些,在归途上捡到一个孙女,影片随之结束。另一条线是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节节败退,蒋介石随时准备放弃河南。
  影片反映出复杂真实的人性。没挨过饿的人没资格评论当时人的所作所为。即使是挨饿的时候,中国女性还是守卫着自己的贞洁。东家的儿子用一点粮食作为诱饵,霸占农户瞎鹿的老婆花枝,遭到反抗。栓拄用两块从美国记者那里抢来的饼干试图要东家的女儿星星,也遭到拒绝。花枝抢走了剩下的两块饼干,她许给栓拄也仅是一句空话。但是到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饥饿的加深,为了寻求活路,星星和花枝主动争取被卖到窑子里去。花枝因有两个孩子拖累而未能如愿,她选择了嫁给拴拄。她让栓柱把自己卖了,换了四升小米,同时把两个孩子也托付给了他。临了,她跟栓拄在野地里换了棉裤,只因自己的棉裤比栓拄的囫囵些。这是影片中感人的地方,一夜的夫妻情即可托付拉扯两个孩子的重任,栓柱为此付出了生命。那时候的人,还是重诺讲义的,那时候的承诺还是金贵的。栓柱面对日军的馒头,并没有屈从。那时的国民性不见得差,现在的国民性也不见得比那时好,某些人评论本片在全力展现国民的卑鄙和奴性是片面的。
  演员们都还不错,包括徐帆。陈道明出演的蒋介石非常出色。宋美龄和宋庆龄的角色戏份虽少,但感觉非常对。李雪健的表演痕迹过重,看他在用心用力表演,很累。演记者白修德和神父的是两个国际大牌,白修德的表演也就罢了,有可圈点之处。那个神父以及有关他的情节,简直是莫名其妙:
  放影片前段时,影院中不时发出观众笑声,那是冯小刚在拍喜剧时惯用的小幽默,小技俩习惯性地冒出,冲淡甚至是破坏了大灾中民不聊生、典妻卖子的悲凉气氛。
  故事情节不够突出,或者说只有模糊的,各种各样铺开的线索。冗长的两个半小时内,铺陈得很多,但是线索间缺少必要的关联,最后都不了了之,千头万绪,虎头蛇尾,明显缺乏深度。这或许是冯小刚的功力欠缺的地方。
  至于危难时刻,是舍小家还是保国家?这不是冯小刚抛出的问题,影片已有肯定的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任何小家和个人的命运都无法脱离国家命运的影响。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抗日战争不取得胜利,人民要做亡国奴的情景下’个人的命运都是悲惨的。影片反映出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毫无战斗力,置民众于水火而不顾,侧面含蓄地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无声的赞美,尽管影片中从始至终从未出现过有关共产党的情节。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在这点上,本片的主题十分明确,可谓非常成功。然而,影片缺少了我想在其中看见的尖锐和刺痛。“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当三百万死去的黎民苍生仅仅只成为镜头下的黑色审美,也就削减了更可以感动人的力量。
查看更多: 军粮 饥荒 场面
lv
lv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