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批鱼群上来了,成群结队,争先恐后地沿着河道蜂拥而至。数不清的黑色修长身体以及背部的淡黄色鱼鳍瞬间塞满了布哈河的河道,河水也仿佛暗了下来。它们排成纵队,穿过怪石嶙峋的河底,聚集在河水相对平缓的地方,开始积蓄力量,准备跃过横亘在前方的漫漫征程中的第一道阻隔。“跳起来了,跳起来了……”随着人们的呼声,鱼儿们开始了今年的第一次飞跃。
在青海湖,每年的春夏之交,湖内湟鱼的洄游是一件令当地人期待的大事,它昭示着春天已经来到,这片经历了数月的一片苍黄和零下几十度严寒的大地又将是一片生机勃勃。数以亿计产卵亲鱼成群结队地沿入湖河流逆流而上,最终到达这些河流的上游地区,那里是它们世代相传的产卵地。尔后再回游青海湖,入湖河流成了湟鱼的产卵通道。
生活在咸水湖中的淡水鱼
湟鱼学名为青海湖裸鲤,因为它们的身体裸露,没有鳞片。其实,它的祖先是有鳞的,据鱼类专家研究,青海湖湟鱼的祖先是黄河鲤鱼。早在200多万年以前,青海湖变成内陆湖以后,湟鱼的祖先——古黄河鲤鱼在高海拔、强辐射、低水温等恶劣条件下,鳞片逐步退化,因为只有这样,多余的盐和碱才能不受阻挡更好地排出体外,这是它为适应咸涩的湖水而做出的选择。
虽然湟鱼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最耐盐和碱的鱼,但它们却是淡水鱼。所有的湟鱼都是在淡水中出生的,然后到青海湖中长大。成年后,湟鱼再溯河洄游重返故乡,繁殖后代。湟鱼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习性,因为青海湖湖水的盐度和碱性都很高,这对湟鱼的性腺发育、成熟是致命的。所以为了生殖后代,湟鱼每年只有逆流而上,在上溯河流的过程中,它们的性腺逐渐发育成熟,最终选择合适的产卵场所,开始产卵。产卵场所一般在流速缓慢,底质为石砾、卵石或细纱,水深在1米以内、清澈见底的河道中。在繁殖季节内,当水温低于6℃或超过17.5℃时,湟鱼都不会有产卵。湟鱼产卵是昼夜进行,略带粘性的卵会产在一个个小小的聚卵窝内,沉在水底,开始孵化。为了寻找合适的产卵场所,有些亲鱼要上溯河流达180公里,最近的也需30公里才能繁殖,这么漫长的路程对它们来说,无疑是一趟艰苦而凶险的跋涉。
从每年5月下旬冰雪消融、河道涨水开始至7月中下旬为止,是湟鱼的产卵旺季。此时,青海湖的入湖河流就像一条湟鱼传送带,河道里流的仿佛已经不是水,而是铺天盖地的湟鱼。但从广袤而深邃的大湖进入日益狭窄和浅显的河流,它们所要面对的,不仅有湍急的河流、天空中等候捕食它们的鸟儿,还有闻风而来的当地居民的捕杀。
非法捕捞、贩卖湟鱼,来自人类的威胁
布哈河是青海湖最大的入湖河流,占青海湖年注水量的70%,也是湟鱼最主要的产卵通道。每年当它迎来了第一批洄游的湟鱼的同时,也会迎来另一批客人——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渔政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不仅仅是刚察,对青海湖环湖各个州县渔政人员来说,湟鱼开始洄游也意味着他们一年中工作最繁忙季节的到来。一旦湟鱼开始洄游,他们就要在春寒料峭的各条入湖河流岸边安营扎寨,一守就是两个月,为湟鱼能够顺利地回到产卵地产卵成功保驾护航。
渔政工作人员们的对手是各地蜂拥而至的鱼贩子以及当地的捕捞者。“当地主要居民是藏族人,他们因佛教戒律限制,是不吃鱼的。”刚察县渔政管理局的旦增尖措说,“盗捕和贩卖湟鱼的,有外地人,有环湖农场的职工或家属,也有青海湖周边的农民。”有很多人是早些年从其他地方迁徙来湖边生活的农牧民,有一些人甚至是很多年前专门到这里打鱼的,后来在这里定居下来。”
“湟鱼有组织的大量捕捞,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史健全主任说。那是一个粮食短缺,食品极度匮乏的时期,青海省人口数量直线下降,其中很多人都是被饿死的。于是,青海省发出了“各行各业猎山渔水,开展生产自救”的号召,于是全省以及省外的一些单位纷纷组织捕鱼队赴青海湖等地捕鱼,以解食物匮乏之急。
“是湟鱼救了青海人的命!”前青海湖渔场场长蔡青回忆起60年代那段历史,唏嘘不已。蔡青现在每天就是跟几个退休的渔场职工在凋敝的青海湖渔场门口闲坐,照顾着门可罗雀的旅游生意——游客花15元钱就可以进去游览,里面除了废弃的码头,两艘锈迹斑斑的渔船,空空如也。而在当年,这里却是青海湖最喧闹的地方,多的时候曾经停靠过30多艘大型的渔船。
“我们把人家的元气都给打伤了啊!”蔡青感叹道。当时打上来的鱼,经常有10多斤重、1米多长的。而现如今,1尺多长的湟鱼就算是湖内比较大的鱼了。大肆捕捞让湟鱼们没有休养生息的喘息时间,而且“湟鱼本身生长周期很缓慢”。史健全主任说,“一般湟鱼长到1斤重需要10年时间,它的生长速度根本赶不上捕捞的速度。”湟鱼属于高原冷水鱼,生活在海拔3000多米的青海湖内,青海湖冰封期长达半年左右,水温低,浮游生物少,饵料不足。因而其生长缓慢,生长周期很长。
为了保护湟鱼资源,青海省政府从1986年开始,先后三次共实施了为期13年的封湖育鱼措施。在此期间,大规模的捕捞基本停止,湟鱼保护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非法捕捞、加工、运销湟鱼的活动却变得日益猖獗起来。旦增尖措说:“贩卖湟鱼很赚钱,尤其是春节前,现在1斤个头稍微大点儿的鱼能卖到20多元钱。”在产卵季节,一网下去,估计得有几十斤鱼,不用多长时间,就能赚出一年都难以赚到的钱。巨大的利益让很多人铤而走险,到这里偷偷地捕捞、收购、贩卖湟鱼。
“跟你打游击战”旦增说,“你在下游扎营,他们就跑到上游去下网,等你巡逻过去,发现了,他们扛起渔网就往山上跑。”每到产卵季节和春节前,鱼贩子就会沿湖偷着收购,附近的村民也因此加紧捕捞。但是青海湖实在太大了,湖岸线300多公里,湖面4000多平方公里,内流河好几条,一条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而渔政人员不足百人,七八个管理站只有十四五辆车。渔政人员对这些“你来我退,你追我跑,你走我捞”的“捕捞游击队”无计可施。除了捕捞“游击队”外,还有“销售游击队”、“运输游击队”、“加工游击队”,令人防不胜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