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池莉不愿被滚滚红尘裹挟

[2024年09月06日 11:40]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编辑:小编 点击量:0
导读:  池莉出新书了,单字书名《立》,书中讲了她和女儿亦池共同成长的故事,她们在向现实的教育制度做可行的抗争,她不愿随波逐流,不愿被红尘裹挟的态度尽显。她说,这不是育儿书,而是爱和教育的辨析。这本书仅一个月的销量就突破了十万册。这一次她有些“反常”,答应了出版社的要求,出来做一些读者见面活动,算作宣传,


  池莉出新书了,单字书名《立》,书中讲了她和女儿亦池共同成长的故事,她们在向现实的教育制度做可行的抗争,她不愿随波逐流,不愿被红尘裹挟的态度尽显。她说,这不是育儿书,而是爱和教育的辨析。这本书仅一个月的销量就突破了十万册。这一次她有些“反常”,答应了出版社的要求,出来做一些读者见面活动,算作宣传,而以往,她甚少为自己的新书“抛头露面”。北京的读者见面会在王府井书店举行,记者提前半小时到达会场时,已经很难找到座位。在这里等待她的人,同样难以被一个标签概念化,有带着孩子的年轻妈妈,有中年男女,也有不少上了岁数的老者,无不拿着她的书或翻看或讨论。
  池莉一身连衣裙出场时,引来一片惊叹的目光。记者身旁的一位年轻女孩甚至和朋友窃窃私语“书上写到她的女儿已经研究生毕业了啊,以为她只是比普通的中年大姐更有文化一些,没想到身材还保持得这么好,这么美,没想到。”在她一连串的没想到之后,池莉已经款款
  走上讲台,她的声音挺轻,她说前一段时间过敏严重,自我调侃“十天前还肿得像个猪头”身体状况并不佳,她说既然约定好,那么无论怎样都不能食言和读者的这次见面分享,她一直站着,倒也应和着新书的名字《立》。
  来自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
  《立》是一本写自己与女儿共同成长的书。大抵每个孩子小时候都问过妈妈这个问题“我从哪里来?”,池莉的回答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
  在她年轻的时候,早恋是被绝对禁止的,生活作风问题是比杀身之祸更为恐怖的事情。当年池莉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女儿,是被“革命”被羞辱的“黑五类”子女,她一直洁身自好,少言寡语。当 24岁被父母要求尽快解决个人问题时,还一下子找不到感觉。直到 27岁,她认识了一个高大英俊有文化善运动父母还是革命干部的工科男,父母拍板,老师和同事都见过之后,两人开始交往。
  仿佛顺顺当当该准备男婚女嫁了,池莉心里却有了犹豫:“他经常来我们食堂吃饭,用我的饭票和搪瓷碗,我的饭票吃完了,工资很吃紧,他毫无意识。偶尔去个餐馆,我抢单,他毫无意识,再之后,吃完饭,人嘴巴一抹,就去外面抽烟了。我忽然生病,腹部肿瘤,疑似恶性,要住院开刀,病房里,连一双拖鞋都没有,首先想到并买来拖鞋的,不是他,而是朋友。我愤怒了,质疑了。”
  她的心中向往轰轰烈烈的爱情,而不是随大流的物质化的找对象方式。在她更强烈地憧憬梦幻爱情时,未来孩子的父亲,出现了。
  他们相识于一个写作讲习班,第一眼就电闪雷鸣。“但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在于:我有未婚夫,他已婚,孩子尚在襁褓。我们谁也不敢触碰‘生活作风问题’的红线,刻意拉开距离,然而压抑却令我们的情感反弹得更高。”
  无奈,单位以除名加以威胁,居委会窥探监视,父母气病,他甚至以莫须有的罪名锒铛入狱,一时间天昏地暗,唯独那最初一刻发生的好感,仿佛一盏孤灯,微弱地温暖和照亮着持续了近三年的官司。最终官司打赢,他对池莉说:“嫁给我吧。”
  他们一无所有的结婚了,个人积蓄早在几年的诉讼中倾家荡产,他们住在老旧的筒子楼里,池莉也从一个根本不想要孩子只想要文学写作的女文青,变成了一个日思夜想期待受孕的小妇人。“我想未来的孩子,成为我们生活中最为欣欣向荣的、充满未来的、明证这场爱情的奇迹。”
  池莉这碗酒
  “有了池莉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我们都能对付,你们看她一穷二白三清四无的,还不是整天乐呵呵的。”这是当时孕友们的话。
  那时,她常和怀孕的朋友一起散步,轮流去每家聊天吃饭,只是对于麻将等娱乐活动完全没有天赋的她,逐渐就将自己“自我淘汰了”,大家打牌,她就在一边听音乐,看小说,将这些乐趣慢慢传达给肚子里的孩子。只有当其他的孕友“自叹命苦,抱怨丈夫不会赚钱,咒骂婆婆小气自私,记恨挑拨是非的大姑子”时,她才成为安慰所有孕妇的孕妇,这个还在用公共厕所,婆家没有办婚礼,没人帮着张罗小孩子用品的池莉,成了所有其他人找平衡的“这碗酒”。
  她到处收罗讨要朋友同事穿旧的秋衣秋裤,棉裤棉袄,为孩子亲自做尿布,商店里十几二十块的衣服买不起,她亲自上缝纫机给孩子做衣服,在孕育生命的时候,她的写作也有如神助,当稿费源源汇来,她说:“这都是奶粉专款。”
  孩子出生后,回家是冰锅冷灶,没有老人帮她看孩子,一切又都要自己来。月子里,除了带孩子,还要为辛苦下班的丈夫做饭。
  其实,现在也有不少妈妈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抱怨,并对孩子发火的也不在少数。池莉也问到大家:“要孩子是为了什么?”顺其自然,还是心血来潮?在变化躁动的时代,如何养得好?
  同样的问题她也自问过,她也委屈过,池莉对记者说:“现在自己还时常贪觉,因为照顾孩子那会睡眠被透支太多了,不累是不可能的,做母亲真的要有爱,爱就是要付出所有,不只是钱,而是付出血肉之躯。”
  给孩子的一叠纸,许多字
  《立》是池莉的故事,也是她女儿亦池从生命诞生到硕士毕业的经历。
  她为女儿的书写,并不只是这一本,女儿五岁那年,她写了《怎么爱你也不够》,女儿高考那年,她写了《来吧孩子》,而这些都在新书中有所融入。池莉说:“当今天变成昨天,当昨天变成历史,过去那些难以逾越的困难,倒也可以举重若轻地对待了。”
  举重若轻,谈何容易?
  一岁多时,就有潮流给孩子上早教班。 三岁时,根据孩子的选择上了著名的好幼儿园,可是幼儿园的老师却不允许孩子在教室里面拉臭臭,只因会污染空气。
  小学时就开始有大量的课外培优班“狂轰乱炸”,他们坚持抵挡,以“玩”为核心,最终也考上了理想的初中。在“中考”的闯关中,孩子也以不错的成绩进了大家眼中最棒的高中,可是女儿亦池却很有自己的主意,池莉感到上了高中女儿状态的不对,原来 15岁的亦池已经决意报考英国高中。没有找中介,一切完全靠自己,准备材料写申请,她如愿被录取。离开家,亦池在英国一直读到硕士毕业。
查看更多: 红尘 单字 书名
lv
lv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