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对于烂片会那么难以原谅呢?从物质角度来说,自然是浪费了金钱与时间;从精神角度来说,必然是侮辱了智商与情感。近日新看的影片《被偷走的那五年》,就被我毫不犹豫地划进了“烂片”的范畴。
烂片的第一个摧残观众的技能,在于烂就算了,它还长。《被偷走的那五年》总长一个小时四十多分钟,让人耐不住想要离开影院,却又心疼那不能退票的60块钱。实话说,如果在一小时十分钟的时候,这部片子能够干脆利落地完结自己,那么这还算得上是一部“没什么意思的爱情喜剧片”;但可惜导演自己发现了整个剧情不是很好笑,便硬生生地将片子扭转成了悲剧。我原以为,白百何乘着出租车遇车祸那段,已经是最为生硬的戏了,没想到在后面,她居然还能更为突兀而生硬地得了“痴呆症”。
悲剧是有铺垫的,是有因果循环的,它不是导演临时起意的临门一脚,也不是突然出现在影片最后四分之一的集中爆发——更何况,这是一部找不到高潮的影片。如果能够更加精细地处理影片中出现的那些“日常生活情节”,那这部片子,说不定还会有值得让人回忆的地方。因为日常的细节,是最为温情的,最能打动人的。既然你要温情,要用温柔的情怀来说一个爱情的故事,细节无疑是最美的。但它却偏偏要成为一部“大悲剧”,并无限借用了韩剧桥段,我只能表示遗憾。
烂片的第二个摧残观众的技能,在于它既不认真对待自己的剧情,也不认真对待自己的演员。无法理解的东西太多,但最难以理解的地方,是男主对女主的第二次求婚。既然已经决定做成悲剧了,那么也请来一个浪漫的婚礼吧,这种以搞笑为目的的桥段,就这样生硬地穿插进来了。
而另外一个剧情,是女主发现自己与心理医生有染;演男主角的演员是张孝全,演心理医生的演员是伍思凯。而当张孝全问女主角是不是还爱着伍思凯的时候,不仅仅是我,全影院的人都笑了。电影里演员哭的一脸鼻涕,影厅里观众笑得合不拢嘴,没有比这更能说明角色情感处理不当的了。
烂片第三个摧残观众的技能,在于烂就算了,它还是抄的。
在艺术领域,没有什么是比抄袭更加让人不能原谅的了。拍烂片不可怕,可怕的是连烂片都拍的没有骨气。没有天分也还有经验,人总是能够进步的,但抄袭,无疑是对艺术的背叛。
当然,作为常规烂片,《被偷走的那五年》也并非完全一无是处,片中出现的DV镜头,有着极强的现实感,那种与现实贴近的“日常情节”也是不错的表达方式。而片中出现的女神范范,虽然只有两个镜头,虽然演技烂到了家,但“氧气美女”当真养眼。真是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