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禅寺在五台山寺庙群里并不突出,但在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眼中却是人间至宝。
南禅寺是我国仅存的唐代木建筑之一,也是亚洲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在那场血流成河的“会昌法难”里,南禅寺甚至被称为僧侣的“诺亚方舟”,保留下五台山佛教最后的香火……
中国山西的五台山,有着“佛国人间”的美誉。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寺院。如果向这里的人问起五台山究竟有多少佛?恐怕没有多少人能说清楚。但是,如果要问五台山最具价值的寺庙建筑是那座?所有人肯定会告诉你一个共同的答案:南禅寺。
位于五台山下小银河边的南禅寺,环境幽雅,四周渠水环绕。在这偏僻宁静的环境中,南禅寺存在了1200多年。对于外界来说,南禅寺是一座少与红尘接触的神秘寺庙;而对于南禅寺的僧人而言,正是因为“隐世”这个关键词,寺庙才能在千年历史进程中得以幸存。所以,时至今日,僧人们保持的传统仍然是:视“花花世界”为无物,一本经书就能“低头观自在”。
五台山中南禅寺
原本名不见经传
说到南禅寺,必须先从五台山说起。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因为“五峰环绕,峰顶如台”而得名。史料记载:当佛教刚刚传入中国,就有僧侣在山间建寺传教。经过千年的历史沉淀,五台山的山间布满了历朝历代建立的各种寺庙,佛教的故事更是在这里广为流传。
其中最著名的故事,叫做“汉明帝梦佛”。公元65年,汉明帝刘庄梦见一个金人向西飞去……于是,派出大臣,去西天拜求佛法,请来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在洛阳建起白马寺。3年后的公元67年,两位大师从洛阳来到了五台山,认为这里和释迦牟尼修行的灵鹫山非常相似,于是奏请汉明帝在这里兴建寺庙……从此,五台山天下闻名。
这之后,中国佛教各宗派都在五台山活动,形形色色的佛教寺庙更是星罗棋布。在五台山,一切都和“佛”有关联,就如同一部缩编的中国佛教史。
五台山牧坡很多,饲草丰盛,水源充足。每年盛夏,附近几省的农民都会赶着骡马牛羊来这里避暑。据说,牛马在五台山放牧半月,能增膘一指,弱畜病畜还可得到调养和医治,称为“寄坡”。牧人们一边放牧,一边还将自己带来的特产进行交易,从而形成了著名的“骡马大会”。在大会期间,四方僧人、香客、游人都会专程赶来参加,此时的五台山,就如同一场盛大的“嘉年华”派对。
南禅寺初建的时候,正是骡马大会最热闹的唐德宗时期。事实上,由于地处偏僻,南禅寺在很长的时间内一直有些名不见经传。不过,南来北往的人们,凡是到过南禅寺,都会感慨这座古刹的小巧玲珑——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寺庙虽小,但却“五脏俱全”,殿内佛坛上,供奉有佛、菩萨、弟子、童子、天王等唐代彩塑17尊,全都容貌丰润,面目传情,神态逼真。
三武灭佛
法难中的“诺亚方舟”
南禅寺之所以天下闻名,其实和历史上著名的一次灭佛运动有关。
历史上,中国曾经发生过3次“灭佛”事件,而每一次,五台山都首当其冲,成为最大的灾难发生地。
发起灭佛运动的3个皇帝,谥号里都有个武字,所以这三次事件又被称为“三武灭佛”。北魏时期,魏太武帝笃信道教,下令摧毁各地佛教寺庙,五台山初遭厄运,大批寺庙被毁……直到文成帝即位后复兴佛教,那些被毁的寺庙才得以重建,被驱逐的僧人们才开始回归。魏太武帝之后,北周武帝宇文邕也推行废佛政策,五台山又被纳入“重点打击对象”,山间寺庙全部被拆毁……
由于这两个“武帝”的破坏,五台山直到隋朝时期才开始复兴。隋文帝和隋炀帝都是佛教信徒,热衷扶持佛教,下诏在山上的5个台顶都建立寺庙。到唐朝开国以后,唐太宗和武则天等帝王也大力倡导佛教,在这期间,五台山名僧辈出。而唐代的初期和中期,则是中国佛教的全盛时期,五台山也随着佛教走向了一个巅峰——那时候,寺院多达360余处,被称为“佛的国度”。
唐帝国全国性的崇佛学佛,让社会走向了极端——各界人士大多数信佛,甚至有的还弃官出家当了和尚。而寺庙经济急剧增加,寺院财富几乎占天下财富的十之七八。面对寺院经济和地方势力的恶性膨胀,帝国财政逐渐吃紧。公元841年,刚刚即位的唐武宗对国家财政危机十分愤怒,他很快作出决定:全国灭佛。
于是,这场被称为“会昌法难”的史上最大灭佛行动开始了。会昌二年(公远842年)唐武宗开始没收寺院财产;会昌三年,唐武宗下“杀沙门令”——仅仅是因为谣传有奸细假扮僧人藏在京师,京兆府在长安城中就打死裹头僧300余人;会昌四年,皇帝下诏,全国尽拆大型寺院、佛堂,勒令僧尼还俗;会昌五年,皇帝勒令,中国东西二都留寺两所,每寺留僧30人,天下各节度使治所留寺一所,留僧5~30人不等,其他寺庙全部拆毁,僧尼全部还俗……
此次灭佛的成果是:唐王室收缴了良田数千万顷,强迫还俗的僧尼26万人,拆寺4600座……中国佛教遭到诞生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打击。法难中,五台山的众多寺庙被夷为平地。
然而,因为地处偏僻,南禅寺成为了唯一幸存的寺庙。当时,360多座寺庙的近万僧尼被迫离开,许多人实际上已是无家可归。此时,南禅寺广施善德,不仅开粥铺,还接纳流浪者,救助了许多无家可归的同道之人。
武宗在位的6年里,南禅寺一直扮演着“诺亚方舟”般的佛教徒庇护者角色。武宗去世后,继位者又恢复佛教,众多僧人开始走出南禅寺,许多人跪在寺庙前痛哭,感谢这座寺庙留住了五台山佛教最后的香火……
“南禅劫”
被盗的佛经与佛像
公元859年之后,大唐帝国开始日薄西山。曾经为佛教作出伟大贡献的南禅寺,也在这个时间段开始重新走向宁静。在随后的几百年里,佛家的历史故事里几乎没有出现过南禅寺的名字。不过,或许正是这种默默无闻,才让南禅寺远离了接下来的兵戎战乱、山洪地震等等天灾人祸。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默默无闻,才让南禅寺成为了东亚地区现存的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现今的南禅寺,可谓满寺是宝。比如寺中珍藏着的各种佛经,是现代人能够触摸到的古代佛教文化的宝贵遗产。而大殿里的唐代塑像,更是弥足珍贵,从年龄上来说,除了甘肃的莫高窟,它们应该内地现存最早的佛教塑像。
遗憾的是,那些历经千年风霜仍然幸存的塑像,却在21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毁于一场人祸——据《中国文物报》报道:1999年11月24日晚7点左右,3名歹徒闯进南禅寺,将保管人员打伤捆绑,割断电话线,砸开佛坛的钢网门锁……大殿里的唐代佛像被当胸挖开,腹内宝物被偷走。文殊菩萨的后背也被掏开,其余几尊塑像同样受到破坏。而寺中特有的两尊“似宫娃”供养菩萨,也被锯断劫走,宝贵的“狮童”塑像也被从脚跟处掰断后劫走。
这场案件被称为“南禅劫”。警方分析:极有可能是文物贩子有组织有预谋的抢劫,成功后迅速走私出境,因为一般人不会知道这个山间小寺的价值,更不会知道佛像的胸腹中藏有佛经宝物……如今,大殿的门口装上了铁栏杆,游人只能隔着栏杆远望,被盗的文物仍杳无音信,令人不由得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