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乡愁是一程小小的囧途 我在这头?家在那头

[2024年02月08日 04:10] 来源: 北京青年 编辑:小编 点击量:0
导读:  “回家!回家!”如果你曾恰好在春运期间去过火车站,见过每个即将登上火车的人那斗志昂扬,时刻准备好冲锋陷阵的亢奋状态,那么仔细聆听,每个归家游子的毛孔都齐齐呼喊着“回家”二字,声势浩大地变成整个火车站的背景音。  中国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迁徙运动,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3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


  “回家!回家!”如果你曾恰好在春运期间去过火车站,见过每个即将登上火车的人那斗志昂扬,时刻准备好冲锋陷阵的亢奋状态,那么仔细聆听,每个归家游子的毛孔都齐齐呼喊着“回家”二字,声势浩大地变成整个火车站的背景音。
  中国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迁徙运动,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3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这个能抵上世界人口一半的数字,背后却是一颗颗归心似箭的心。说起来,“30亿”这个数字太冰冷,字面上看无非也就是后面那串数不清楚的“0”,但组成这30亿的,却是每一个怀揣归家梦的游子。
  春节回家,是一次迁徙,更是一种回归。摄影师薛珺每年也要投身春运,正因是其中的一分子,即使报社没有任务,她也会在北京各大火车站蹲点儿拍照。提起春运,薛珺感同身受:“春运的时候,‘人’才是主题。春运中的个体都是相似的,大家辛辛苦苦都只是为了回家。”
  焦急,但是幸福,相信这是春运30亿大潮中每一分子共同的心态。回家,也是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一年到头的期盼。拥挤的人潮、颠簸的旅程、周折的车票,哪一样都不足以成为归家的障碍,推开家门的一刹那,路上的那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2007年2月4日,北京站,由北京开往福州的民工专列即将出发,一位送男友的女孩哭着离开站台,春节使得许多情侣暂时分开。
  
  2011年1月26日,北京站,年轻人的爱情总是明媚而热烈,以至于离别也显得格外艰难。 摄影/韩萌
  
  2011年2月7日,北京站,一位男子举着“花儿妹妹”的牌子接人,时至今日,这种原始的接人方式依然流行。
  2007年2月10日,北京西客站,一位母亲跟孩子隔着车窗话别。儿行千里母担忧,临别前母亲总有说不完的叮嘱。
  相见时难别亦难
  在春运人潮的群像中,离别与重逢的场景是薛珺最钟爱的题材。站台上,车厢外,一个身穿粉色羽绒服的女孩在送走爱人后边哭边走,这一场景吸引了薛珺。调整镜头,按下快门,拍下照片的一刹那,薛珺鼻子一酸,眼睛一热,自己也哭了。“上大学的时候,每年春节我男朋友都要坐火车回老家。送上站台,火车离去,我也是边跟着跑边哭。这个女孩的场景太熟悉了,让我一下想到了当年的自己。”
  一边是对朋友、情侣、同学之间的离别之愁,另一边是家庭的团聚与重逢之乐。纵使车上离愁别绪,终点却是一年未见的亲人焦急的盼望。可口的家乡菜,热腾腾的饺子,重逢的喜悦总是能抵挡所有的愁苦。“我觉得有人送站,有人接站的人都很幸福,因为这代表着两头都有人牵挂着你。”
  父慈母爱共回家
  2006年,薛珺拍摄的一张名为《母子》的照片引起多方关注,这张照片中没有人潮,没有拥挤,没有行李,更没有火车,只有一对母子,一碗方便面,却引发好评如潮。
  照片中,一位母亲一手端着方便面,另一只手拿着叉子,正在努力把面条咬成小段喂给孩子。画面下方,头戴黄色线帽的孩子却早已迫不及待地伸出舌头,抻着脖子使劲地够着。看着孩子舌头一伸,薛珺便知道,一张好照片有了。
  这张照片拍摄于西客站二层的母子候车室,这是薛珺最喜欢蹲点儿拍照的地方,因为她深知小孩好玩,容易拍出好照片。事实上,春运期间除了归家心切的游子,拖家带口回家过年的家庭也不在少数。妈妈背着儿子,爸爸抱着闺女,为拥挤的火车站增添了一分温馨的味道。
  
  2012年1月11日,候车室中的父女,即使暂时回不了家,这位父亲也享受到了天伦之乐。摄影/周岗峰
  
  2007年2月8日,北京西客站,人潮中,滚梯上,背上的孩子不是负担,而是相依为命的依靠。
查看更多: 乡愁 游子 毛孔
lv
lv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