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夫豪森IWC万国表飞行员系列非凡故事
飞行梦—飞行表—飞行情结
“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墨子·鲁问》。
从约公元前400年前至今,从墨子构想的人类制造飞天梦想,到1873年10月6日美国人多纳德逊(Donaldson)的载人氢气球成功飞越大西洋,再到1900年7月2日德国的斐迪南·冯·齐柏林伯爵(FerdinandGrafvonZeppelin)经过6年的努力成功制作出一艘可乘坐6人、飞行时间20分钟的的充氢硬式飞艇,直到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Brother Wright)终于制造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成功飞翔在美国贝卡莱纳州上空。热气球、飞艇、早期的滑翔机,人类才真正开启了真正的翱翔蓝天之旅。
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航空业慢慢走俏,无论是民用还是军事飞机都已步入正轨。而最初的飞机仪表盘故障频频,使得航空灾难频发。早期飞行员在去执行飞行任务时,当时的飞机上还未有配置飞行表,起飞之前飞行员都会用自己随身携带的怀表与地面时钟对时,然后绑在仪表盘位置以便飞行中可以轻松读取时间顺利按时返航。(在电影《天若有情Ⅲ烽火佳人》中,刘德华饰演的刘天伟在执行轰炸日本基地后没能按定约好时间返回,如果没有吴倩莲饰演的小禾坚信刘天伟一定会返回而清理出跑道,恐怕一个民族英雄就此泪洒长空了。)但早期的飞机驾驶舱条件远不及如今,舱内隔温差、发动机噪音、震动都对怀表的精准造成很大影响,再加上驾驶舱内光线暗淡阅时困难,也常常困扰着飞行员。
卡地亚虽在1907年创作出世界上第一只飞行表Santos,为当时的卡地亚的掌门人路易·卡地亚(Louis Cartier),应老朋友飞行家山度士·杜门(Santos Dumont)而制作出一款可以戴在手腕上的皮带大罗马刻度飞行表,不过这只表并未是现今意义上的飞行表,没有采用漆面大夜光刻度(那个时候夜光技术还未发明)表盘尺径、表把也不尽人意,更谈不上防磁了。而在今天,由于卡地亚品牌系列定位的调整,当初以飞行表起家的山度士(Santos)系列也已丢掉了最初的性能理念。直到当时的沛纳海掌门人Guido Panerai先生在1915年研发出了Radiomir夜光技术,夜光手表才开始真正走入功能手表的研发当中。
长久以来,人类总是希望开拓新疆域,扩大探索极限。如今更是在美国好莱坞式的英雄主义文化熏陶下,每个男人内心深处都植入了份欲去征服一切的使命感。最近红遍两岸三地的《冲上云霄Ⅱ》中,张智霖饰演的“Cool魔”机长在剧中说了经典的一句台词:“记住,人类就是因为有冒险精神,才不甘心在地上走,要到天上飞。”
制造飞行员腕表,必须了解飞行原理以及影响航行的特殊情况, 并将这些融入腕表的制造中, IWC万国表对飞行与高性能适航腕表不懈研究与努力,使飞行员腕表已成为IWC万国表最具代表性的系列之一,也是表迷最钟情收藏的表款。
1903年12月17日,在美国基蒂霍克的一片耕地上,莱特兄弟实现了历史上跨时代的人类飞行创举。 当时这两位并不需要飞行员表,而是在首次飞行时大声报数:二十一,二十二……那时,美国工程师佛罗伦汀·阿里奥斯托·琼斯(F. A. Jones)在沙夫豪森创立的万国表公司已走过了35个年头。
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大批量生产战机,令飞机的技术得以飞跃进步,而邮政飞行员也很快进入了军队的行列。战后,飞机开始进入民航领域,大批客运飞机机师出现。
初期的航空飞行需要可靠计时
飞行对于时间的掌握力求精准,非常严格,特别是军事和集体运输方面就更是如此。根据飞行时间来计算飞行速度,飞行距离和燃油消耗量是飞行的必需。而这在飞行历史的早期,人们使用的只能是地图,指南针,计算尺以及早期飞行员表进行人工计算。
最早飞机的驾驶员只能使用一块怀表外加一个小计数器。这样的工具并不精确,而且怀表在飞行过程中很难操作,计数器上微弱的光也难以在黑暗中辨认。当遇到气流颠簸,高温,低温,及磁场带时,怀表的波动变得十分敏感;在驾驶仓中对其计时的影响则更加明显。针对这些情况,当时的解决办法是在计数器板上安装支架,用于固定飞行员的怀表。于是适用于飞行的精确计时旋即应运而生。
飞行员腕表的宏伟历史可追溯至1936年
IWC万国表在20世纪上半页即开始着手研究飞行员腕表,是第一批迎接挑战的制表商之一。首款沙夫豪森“大型”飞行员腕表的历史始于1936年,纯黑色表盘、高对比度的夜光指针、带夜光标志的旋转玻璃表镜环,分针清晰易读(还留有小秒针)。该款腕表以其优秀的性能与设计,一经问世即倍受追捧,其采用的83 型手动上链机心,带自动减震功能,已具备抗磁场干扰功能,人们称其为Mark IX。此机心在极端条件与温度变化下均经过严格测试与校准。Mark X诞生于1940年,是军方规定的改良款,虽不是飞行员专用腕表,但由于采用了同型机心,也倍受当今收藏家们的青睐。
IWC万国表最大型飞行员腕表诞生于1940年
1930年代中期,航空业发展日趋成熟,已开始定期搭载乘客。那些年,富有传奇色彩的DC-3或JU-52等机型开始肩负起重要的军事任务。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斗机参与备战,各国广泛应用其为武器,或运送远程武器或军队的交通方式。
战争创造了对高性能腕表的需求, IWC万国表应德国军方要求,从1940年起开始制造一款卓越的军用飞行员腕表,后称为“大型”飞行员腕表。表盘直径55mm,厚度16mm,重量仅为183 克,无疑极适宜军用。本款是IWC万国表产量最高的腕表,尤其适合飞行员夜间飞行和远程侦察敌机,且具极高精确度,符合导航表和天文台表的技术规格。
除极其人性化设计的表冠外,超长表带也是该大型腕表的一大特征。当飞行员身着飞行服执行任务时,可将表戴在手臂或大腿上。表款设计极为简洁,排列清晰的表盘取材自传奇JU 52型飞机的驾驶舱仪器。IWC万国表首次将软铁内壳用于腕表,此举可有效保护机心免受外来磁场的影响。铁壳的上部是金属表盘。这种设计已然成为IWC飞行员腕表的一大特征,也用于工程师表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