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清楚了自己,是多么地渴望归真自然,就这样躺在大山的怀中。在云雾流荡层峦叠嶂的地方,一轮红日照亮了我的目之所及,远远的,东方的脊梁之上,一片金黄,一片火红。我看见了满山开满了花朵,每一朵都是我的梦想。收拾起行囊,我们还将出发……
踏上百年进香古道 涧沟村 妙峰山娘娘庙
鲜花盛开的季节,西山中回荡着欢声笑语的地方是妙峰山。到妙峰山娘娘庙的进香古道多达6条,可见其香火之旺。在庙会期间,善男信女都会来这里朝拜仙神,祈福纳祥。古香道上的标志性建筑是茶棚。当时,殷实人家出钱,沿路支棚结彩,烧粥煮茶招待进香者。古香道上每隔数里便建有一茶棚。
传说去妙峰山金顶进香的香道,系清代宫中总管太监安德海所修。原来这条山路非常难行,因慈禧太后要去妙峰山进香,安德海为了讨好慈禧,自掏腰包出银子修了这条路,这是人人皆知的。其实不然,实际上,是由宫中掌管库银的掌印太监暗中盗窃库银给安德海,而不是出自安德海的私房。香道修完后慈禧驻跸行宫,还对安德海予以赏赐。安德海一举两得,名利双收,助其盗银的太监却因亏空库银而上吊身亡。在金仙庵的后山上,有一座墓塔,相传就是那个太监的墓塔。
妙峰山传统民俗庙会 让您感受四百年的民俗风情
妙峰山传统民俗庙会于每年的农历四月初至农历四月十五在妙峰山风景区举行。妙峰山风景名胜区以“古刹、奇松、怪石、云海”而闻名,有日出、晚霞、雾凇、山市等时令景观,并有 “华北一绝”的万亩玫瑰园。久负盛名的妙峰山惠济祠始建于辽代,三座庙宇群(灵感宫、回香阁、玉皇顶)依山取势,错落有致,十几座殿宇分别供奉着释、道、儒、民间等各路神灵,在明清时期是北方民众的信仰中心,是中国民俗学的发祥地,有“华北第一仙山”的美誉,是北京周边最具文化底蕴的风景名胜区之一。
妙峰山传统民俗庙会以“金顶祈福纳吉祥、宏扬妙峰福文化”为主题,以传承挖掘保护传统民俗文化为宗旨。庙会期间,会有近50档传统民间花会朝顶进香、酬山赛会进行表演。花会演员均着古装,扮脸谱,用地道的香会语言再现明清香会盘道、打知、换帖、叫门、参驾等内容。主要花会有五虎少林、中幡、高跷、秧歌、文场、小车、旱船等。除传统的民间花会表演外,还有施粥布茶、舍馒头、舍缘豆等传统民俗活动,体现着社会的平安祥和、无私奉献的温暖和谐,构成京城民俗文化展示的一大奇观。
妙峰山传统民俗庙会,是北京市第五届旅游山会系列主题活动之一,同时也是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妙峰山传统民俗庙会的传承和保护。庙会将延续传统民俗庙会的风格,充分展示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注重加强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一步挖掘民俗文化遗产,使庙会真正体现尊重传统,体味民俗,传承文化。在充分挖掘妙峰山庙会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庙会的形式和规模更加完整和全面。
“道个虔诚问声好、人人知是进香还。”金顶妙峰山——中国老百姓的精神家园,在这个美丽的春天里,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妙峰山传统民俗庙会,将完美地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魅力之春 赏花正当时
潭柘寺-徒步踏青
万佛堂 万佛村 桑峪村 平原村 潭柘寺景区
中门寺 定都峰景区 桑峪村 潭柘寺景区
潭王线:潭柘寺塔院 阳坡园
●千年古刹 玉兰花开
“三春一绝京城景,白石阶旁紫玉兰”描述的是潭柘寺的二乔玉兰。在玉兰树下经过之人都想留诗一首来赞美这娇美的玉兰花。潭柘寺的玉兰品种众多,紫玉兰、朱砂玉兰、白玉兰、黄玉兰遍布全园,而其中最著名的还是毗卢阁前的两株“二乔玉兰”。“二乔玉兰”植于明代,已有400多年的树龄,是享誉京华的名花。此花兼有粉、白两种颜色,十分娇艳,故以三国时期的两位美女“大乔、小乔”相誉其美。每年花开时节,满树锦绣、馨香满园。
这座古刹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北京最古老的皇家寺院。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民谚。
●定都峰上赏梨花
这里有漫山遍野的山桃花,还有淡淡迷人的梨树花,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这就是定都峰。相传,朱元璋一统天下建立大明,命诸子镇守四方。四子燕王朱棣,坐镇北平,时姚广孝隐居西山潭柘寺。一日朱棣前往探访,姚广孝观其有帝王之相,遂邀留宿寺中。次日天明,二人散步,登寺东牛心山。举目远望,东方日出,紫气蒸腾,浑河横亘,龙鳞闪现,山河壮美,万物生辉,峰下潭柘、戒台、西峰三寺环立,玄机无限,气象万千。燕王叹道:“日上之所,乃我大明千年基业发祥之地!此峰之位,观景之妙,无二可代,真乃天赐也!”
姚广孝助朱棣靖难夺得帝位后,辞官不做,仍隐居潭柘寺。朱棣欲迁都于其发祥之地北平,命姚广孝选址重建新都,定“日上”之所为金銮殿址。“日上”指太阳初升之地,应在何处?姚广孝百思不解。刘伯温托梦道:“观日上之所必为观峰日下之地,可营都定标。”姚广孝顿悟,日下乃日落之处,从日上之处观之,正是昔日与永乐帝同登之牛心山,乃登峰东望,以日出之地为京城中心,遂建北京城。其在设计北京城时,从潭柘寺的建筑和布局中获得灵感,多处仿潭柘寺而建,如潭柘寺有“九门九关”,北京城也修建了九座城门等,后世遂有“北京城始于日上,成于日下”和“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说。牛心山故改称定都峰。
登定都阁,心胸顿时开朗,西观群山绵亘,东眺京城似锦;远望长安街笔直东去,近览永定河玉带妖娆;夜观璨若定都阁,直令人感叹:“不到定都峰,枉到北京城。”
戒台寺-徒步踏青
娼妓桥 苛戒古道 石佛村 芦潭古道 戒台寺
●故事:娼妓桥由来
京西古刹戒台寺距岢罗坨村不远,昔时,每年四月人们都要到戒台寺“赶秋坡”,男男女女穿红挂绿,纷纷前往戒台寺进香、玩耍。全国各地娼妓包括说书的、唱戏的、卖艺的一类职业女性也来到戒台寺进香,向那普度众生的佛祖祈祷,愿大慈大悲的菩萨保佑她们这些可怜的人,叫她们早日脱离苦海,获得新生。据顺天府宛平县知县沈榜所撰《宛署杂记》记载:“戒坛是先年僧人奏建说法之处,自四月初八至十五止,天下游僧毕会,商贾辐辏,其旁有地名秋坡,倾国妓女竞往逐焉,俗云赶秋坡。”由于娼妓身份低贱,只可从后门进寺。那时山沟里的水很大,女子们鞋弓袜小多有不便,为了方便上山,便捐资兴建此桥,情愿将此桥作为自己的替身,让千人踩、万人踏,一是赎罪,二是积累功德,只盼来世不再坠入娼门。据传,男子夜卧此桥,多生异梦。
●芦潭古道峥峥岁月
芦潭古道东起卢沟桥西至潭柘寺,为京西古道南路之一路古香道。沿途经长辛店、东王左、沙窝村、辛庄、大灰厂、石佛村、到戒台寺再翻过西峰岭经鲁家滩、南辛房、平原村到达潭柘寺。
芦潭古道的一个重要用途——进香古道。当年乾隆皇帝到戒台寺、潭柘寺进香就是走的这条古道,当地人称御道。现在古道保存基本完好,途中有一精美石制牌坊,雕刻精细,成为昔日御道鼎盛的见证。 早年间居住在潭柘寺、戒台寺、两寺周边的村民称周围十三个自然村落为里十三,即赵家台、阳坡园、王坡、草甸水、贾沟村、平原村、南辛房、北村、南村、东村、鲁家滩、秋坡、石佛村。据当地人讲,以前这里有“里十三的姑娘不远嫁”之说,可见当年这里生活一定富足殷实。
●天下第一戒坛——戒台寺 (万寿戒台禅寺)
《甄嬛传》家喻户晓,剧中甄嬛痛苦中早产下一女,取名胧月,皇帝获知兴奋不已。甄嬛内心对皇帝绝望,自请离宫到甘露寺修行以保胧月平安。甄嬛拜托敬妃收养女儿胧月,替自己抚养女儿长大成人。甄嬛毅然离宫,眉庄、温实初为其送行。甄嬛迁居甘露寺,法号莫愁。而拍摄甘露寺的场地就是有“天下第一戒坛”之称的戒台寺。
戒台寺历来以“戒坛、奇松、古洞”而著称于世。寺内戒坛肇建于辽代咸雍五年(公元1069年),与福建泉州开元寺、浙江杭州照庆寺的戒坛统称“全国三大戒坛”。戒台寺的戒坛规模又居三座戒坛之首,故有“天下第一坛”之称。戒台寺具有授佛门最高戒律菩萨戒的资格,受戒和持戒是大乘佛教中律宗的主要修持方式,戒台寺在辽代至元代中期一直持有辽道宗亲笔抄写的金字《大乘三聚戒本》,因而被当时的佛教界公认为是律宗的正统代表、律宗的领袖、大乘佛教的最高学府之一,是佛教徒心目中的佛教圣地。
戒坛殿正门头上,有一个漆金横匾,上书“选佛场”三字,门内横枋上,有乾隆手书的“树精进幢”古匾,后面还有一匾,上有康熙写的“清戒”二字匾。戒坛大殿中有戒神113尊,是北京地区绝无仅有的一组戒神塑像,是难得的艺术珍品。戒台寺内牡丹院也因恭亲王在此长居十年而闻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