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郑晓龙 踩中时代的G点

[2023年05月17日 10:27]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编辑:小编 点击量:0
导读:  冯小刚在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中如此描述昔日北京电视剧制作中心自己的老领导郑晓龙:“晓龙是能文能武的人,出生在军人家庭,也当过兵,骨子里觉得自己是二郎神转世。这一点和北影厂的韩三平厂长十分类似,恨自己生在和平年代没机会驰骋疆场。”  现在郑晓龙于大家最熟悉的身份是导演,其实他还有许多标签:编剧、


  冯小刚在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中如此描述昔日北京电视剧制作中心自己的老领导郑晓龙:“晓龙是能文能武的人,出生在军人家庭,也当过兵,骨子里觉得自己是二郎神转世。这一点和北影厂的韩三平厂长十分类似,恨自己生在和平年代没机会驰骋疆场。”
  现在郑晓龙于大家最熟悉的身份是导演,其实他还有许多标签:编剧、策划、出品人和监制。
  而这些标签纵然比较多元,但都尚数“导演正传”的范畴。但军人和记者,应该是大家对郑晓龙比较陌生的。如果从“导演角度来讲,算是郑晓龙的“前传”。但相对于他走过的 60年人生路来说,则是他的热血青春和人生基石。
  他说自己第一个人生理想不是做导演,而是当个兵。
  诚然,郑晓龙的成就要归属于他后 30年的艺术人生。他被称为中国电视剧事业的第一批拓荒人。 30年的时间里,他在中国电视剧事业发展史上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第一”:第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第一部长篇室内剧《渴望》、第一部用贷款拍摄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第一部喜剧系列片《编辑部的故事》、第一部编年史风格的电视剧《一年又一年》,第一部以“天价卖出网络独播版权的电视剧《后宫甄嬛传》。
  但说起这些笼罩着光环的“第一”和那些看似“无所作为”的青春岁月,他的神情并没有什么分别,甚至说起青春的冲动和狂热,他眼神里更有一种光芒。
  郑晓龙导演的家在胡同的深处,老北京的特色很浓郁,庭院里和房间里充溢着绿植,最有特色的是阳光房内的小池塘,鱼儿游得欢畅!客厅里一面向阳花的背景墙明亮温暖!
  经常置身在钢筋水泥的喧嚣中,彼时与郑导嗑着瓜子安静地聊着他的青春过往和 30年艺术人生,真真是极好的。
  导演郑晓龙“正传”:那些“第一”背后的故事
  编辑部的故事“那时做总策划一分钱没有”
  郑晓龙是老《编辑部的故事》的总策划,用他的话说是张罗和组织拍摄这部喜剧系列片的人,这是中国电视剧的第一个“喜剧系列片”。
  问他策划这个剧的灵感源自哪里?他说其实就想弄个喜剧,“讲现实的这些事儿,我觉得有意思。后来跟王朔一聊,他也说行”。
  “您平时比较关注现实?”
  “对,这可能跟我做过记者有关系。我特别爱看新闻,国际时事跟现实时事我都看。”
  郑晓龙不否认他选择喜剧反映现实有打“擦边球”的考虑。“当初心里特别紧张,怕万一没打到案子上……其实,擦边球不是最好的球嘛!在比赛中如果能打出擦边球,说明你的水平最高啊!”
  当然这样的诉求也给编剧加了难度。当时,郑晓龙找了很多人写剧本,王朔两集、冯小刚两集、朱晓平两集、苏雷两集。每个人写出的感觉都不一样,“但是王朔写的两集是我最喜欢的!所以只留下他的。冯小刚在模仿王朔方面比较像,后来把他也加进来。这部戏一共 25集,其中王朔写了 15集,冯小刚 8集”。
  《编辑部的故事》播出后的火爆也火了很多演员,比如葛优、吕丽萍。“不过那时还没有什么明星制,一线的演员一集才拿 80元钱,导演是 250元一集。”问作为总策划的郑晓龙拿了多少钱,他笑言一分钱没有,“那时做策划、制片人或者监制都是不拿钱的。”
  影视界关于“策划”这种称谓的由来,应该是缘起郑晓龙。之前的《渴望》,就是郑晓龙、李晓明、王朔等五人在蓟门饭店侃出来的。《渴望》剧本出来后,几个人给自己署名为“策划”。
  《编辑部的故事》播出那年,郑晓龙,37岁。
  北京人在纽约“女主角阿春曾找过胡慧中和惠英红”
  郑晓龙说拍《北京人在纽约》的初衷源于看了曹桂林的小说。之后,他接到了时任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龙新民的电话,说有个小说,你看看,特别好,可以拍成电视剧。龙部长说的就是曹桂林的这本小说。
  然后郑晓龙去找曹桂林谈了版权。“把这本小说改成剧本费了好大的劲,开始我在美国看到李功达的剧本,看完了我说不成,因为功达没去过美国。这些人的生活有好多事儿是必须到了美国你才能了解的。 所以,我跟李晓明又重新回来写剧本,弄完剧本又开始弄钱。”
  “还以为这之前已经有人要投资拍摄了呢?”
  “根本没人愿意给投资,那时候拍片子是赔钱的,当时我们拍《渴望》总共投资了 102万,收视率那么高,2万块钱一集,我们才收回了 50多万,赔了一半。《编辑部的故事》150万的投资,才收回来 90多万。所以没人投资。你要拍片子就得想办法弄钱。这时候又有人提出从节约成本的角度把内景放在国内拍,外景到美国拍。我就跟他们说:‘门儿都没有,你们都没有去过美国,你们知道美国内景是什么样吗?’其实后来去看看就知道,那个时候在中国是怎么搭都搭不出来美国的感觉的。而且,你从窗外看怎么看?美国的植被跟中国的植被也不一样。所以这事儿让我给否了,不行!全部到美国拍。然后我们就弄钱去了,弄全部在美国拍的钱,弄不到就不做。我觉得拍片子就应该是这样子的,不能凑和。”
  之后,郑晓龙便带上从中国银行贷款拿到的 120万美元赶赴美国开始实地拍摄,《北京人在纽约》也成为中国电视制作史上,第一个依靠贷款拍摄的电视连续剧。
  “女主角为什么定的是王姬,那时她还没什么名气……”
  “其实女主角的人选找了不少,最早是胡慧中。你看看胡慧中的外形,她演阿春是不是很合适?而且她是台湾人,跟阿春的身份一样。不过,后来她提出来让我们改剧本。因为台湾当时是明星制,她要围绕明星写剧本。我说这个不可能,香港我找过惠英红,但我们要同期录音,她的普通话不是很好。后来还去加拿大看过李凤绪,去美国看了龚雪、李芸、罗燕等,但都因各种原因没有成行。最后才给王姬打电话,王姬一接电话说‘哈哈,你们终于想起我来了。’她来了之后跟姜文试了一场看房子的戏,试完了以后觉得她最合适了,就定了她,而且王姬有那个自信。”
查看更多: 自传 骨子里 军人
lv
lv

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