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

赵浚凯访谈:抗战剧需要转型

[2023年06月11日 07:07] 来源: 大众电影 编辑:小编 点击量:0
导读:  抗战剧,这一富于中国特色的电视剧种,从发轫到如火如荼,一度占据电视屏幕半壁江山,在短短几年时间,诞生了许多可圈可点的精品,也发育出形状各异的奇葩。早在前三年,抗战剧收视疲劳的唱衰论调为大众广为接受,但它神奇般的挺立至今。前一阵,广电总局的“新22条军规”让抗战戏再度陷入低潮,但现在打开电视,抗战剧

  抗战剧,这一富于中国特色的电视剧种,从发轫到如火如荼,一度占据电视屏幕半壁江山,在短短几年时间,诞生了许多可圈可点的精品,也发育出形状各异的奇葩。早在前三年,抗战剧收视疲劳的唱衰论调为大众广为接受,但它神奇般的挺立至今。前一阵,广电总局的“新22条军规”让抗战戏再度陷入低潮,但现在打开电视,抗战剧仍然挺立潮头。抗战戏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的收视率与口碑自相矛盾,许多业内人士也经常表示看不懂。
  赵浚凯,中国著名电视剧导演,国内最大民营影视公司海润影视的艺术总监。海润影视旗下有许多工作室,鼎盛时期年产抗战戏达到30余部。前一阵,赵浚凯担任制作人和导演的抗战戏《武工队传奇》在各台热播。从《亮剑》《沧海》《天阵》,赵浚凯是内地惟一拍齐过“海陆空”三军的电视剧导演和制作人。作为抗战剧的兴衰的亲历者和局内人,他为读者深入拆解抗战剧的乱象与传奇。
  抗战剧是怎么来的?
  大众电影:在您的印象中,当代电视荧屏上的抗战剧的概念是怎么形成的呢?
  赵浚凯:我入电视剧这一行大概是2000年,那时候我在电影学院上研究生。2000年广电总局把港台电视剧从黄金档上拿下来,把国产电视剧推上黄金档,当时电视从业人员普遍思想准备不足,蜂拥而至的电视剧是成本比较低,和观众生活结合比较密切的警匪剧。那时候我们做了《重案六组》。《重案六组》第一部播完效果很好,但马上有老干部写信,说犯罪过程容易导致青少年模仿。到2002年底的时候,警匪剧的风险已经渐渐显现。第一部播出的时候,大家还都没有什么概念,第二部播出的时候,已经有了第一部当靶子,审查的人会推心置腹地讲他们的压力,比如不能写犯罪过程,不能描写黑社会,不能宣扬社会的不和谐,不能写因为社会压力导致的心理扭曲变态,不能写杀人场景和职务犯罪……那时候的电视台购片成本不高,决定了拍片成本也不会太高,所以衍生出两种方向:谍战和抗战。于是在2003年期间,我策划了谍战电视剧《一双绣花鞋》,上一代人对这个题材很熟悉,拍摄成本也不高,后来这一方向也受到了约束和限制。
  大众电影:警匪剧被压缩以后,其中的暴力和计谋两个商业元素分别裂变成战争戏和谍战戏。
  赵浚凯:我第一部导演的电视剧《羊城暗哨》,包括后来的《断刺》都属于谍战的范畴。研究谍战戏后发现,谍战戏和公安戏一样,有许多禁忌。
  大众电影:最早有抗战戏这个概念是在什么时候?
  赵浚凯:从2003年开始,警匪剧已经明确不许在黄金档播出,大家面临着分流的时候,我提了一个概念,就是在警匪剧里面隐含的暴力色彩是可以转移到战争戏上来的。细分战争戏的商业元素,在战争里能够最好诠释的即是暴力,这是其它任何题材完成不了的。计谋和智慧可以转移到谍战戏中,做完很多标本和定向分析后,我觉得这方面大有可为。当时比较成型的项目好像只有《激情燃烧的岁月》。
  经典的诞生
  大众电影:《激情燃烧的岁月》讲的是和平时期老干部石光荣的种种落寞,严格意义上来讲它算是家庭戏。
  赵浚凯:《激情燃烧的岁月》当时卖得特别不好,但收视率奇高。我从中看到观众对这类题材的期盼,《激情燃烧的岁月》写的是石光荣退伍以后,对于家庭生活的各种不满意。老军人金戈铁马的气质很有特点,但在和平时代却不合时宜,甚至有点可笑。这时候小说《亮剑》在机缘巧合之下被我读到了,读完之后我感觉非常震撼,李云龙大概就是战场上的石光荣吧。另一方面,我感觉这个题材操作难度很大。我们首先遇到的是投资问题,当时电视台收片价格低。第二,大家对战争戏没什么概念,今天一场战争戏用多少钱的烟火和特殊道具都能大概估算出来,但在当时完全没有概念。后来,我请来著名编剧江奇涛来操刀完成。我为这部戏下了很多心血,查阅了非常多的资料。这时候,电视台正在播放高希希导演的成名作《历史的天空》。《历史的天空》和《激情燃烧的岁月》一样,属于卖的不好,却播得很好的戏。
  大众电影:《历史的天空》总被拿来和《亮剑》作比较。
  赵浚凯:《历史的天空》热播以后,让我更坚定了观众对“李云龙”式人物的期待。但当时有很多人劝我,有人觉得《历史的天空》刚播完,市场和电视台包括观众对这个题材有没有进一步需要。另外大家普遍认为,拍新作品很难超越《历史的天空》。但是我认为,《历史的天空》写的是战争中的爱情和和平中的亲情,而真正的军人是要打仗的。我希望有充足的资金,做一个淋漓尽致的作品。在战争年代,那一代人是如何在残酷的环境里,打败了敌人,保存了自己。我们首先确立的是这个题材的最基础的认识,比如拍警匪戏,大家首先要确立的前提是警察是正义的,土匪是邪恶的;反腐题材首先要确立的前提是,国家是反对腐败的。对于战争题材,我们首先要确立的前提是在战争年代里,作为一个战士必然具备气慨和智慧,所以这个基本前提确定后,后面就非常顺畅了。在拍摄过程中,这个题材历经三次上马又三次下马的种种坎坷,前前后后经过了将近有三年半的筹备,在一个特别寒冷的日子里终于开机。
  大众电影:许多人认为李云龙这个人物,跟李幼斌本人的气质非常接近。
  赵浚凯:李云龙官至少将,我们的电视剧截止到建国,李云龙进了南京陆军学院,总结了一下亮剑精神就结束了。但实际上,《亮剑》的小说后半段内容涉及“文革”,李云龙不堪屈辱自杀身亡。我们根据电视剧的要求,截取了他光辉的前半生。李幼斌扮演这个角色获得了成功,他打通了这个人物的血脉。
  大众电影:第一次看样片的时候,您有哪些感受?
  赵浚凯:这部戏从开机开始,一直拍了8个月,剧组经历了人员、伤病、财政等诸多问题。看完样片之后,最大的感觉是疲惫。当片子终于拿出来给别人看的时候,我们一致认为《亮剑》应该是个有点响动的东西,因为它足够真诚和热血,后来它取得那么大的成功,却是万万没想到的。《亮剑》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个全方位的测试,从制片成本、拍摄流程、题材本身等各个方面都具有标本式的意义。现在看来,惟一的遗憾就是场景、道具太粗糙了,因为当时的确没钱了,只能力保前15集的拍摄别出太大问题。
查看更多: 剧种 电视 奇葩
lv
lv

图文资讯